懷念一種心情,即那在生命中所沉浮的、生活給予的不曾預期的感動,如哲人所言的,這世界有些東西,深深震撼著人的心靈,或是頭頂燦爛星空,或是內心崇高的道德。 偶翻看童年作文薄,那印製毛糙的方格本,讓自己很久沒有的新鮮、很受吸引,雖然命題大多是“一件小事”“我的老師”之類,卻洋溢著童年情緒的痕跡,於是感慨的心如大河波浪寬。 看到那時無論寫什麼,只要是好人好事,都愛用“感動”兩字表達,記述心情,讚美事物,常用“感動的淚流滿面”“十分值得大家感動”。。 看著我那般急切地、煞有介事地表達著感受,一遍一遍引用“感動”兩個字:真的很容易感動嗎?? 才發現今天的人們,會熟練地引用詩詞、成語、格言,用習慣成自然的技術性修辭,來規範的記敍心情,讓語言豐富而絢麗,卻很少用“感動”來表情達意了,世事喧嘩,勞績趲趕,我早已不擅流露真情實意,學會讓語詞閃爍而遊移,應付現實的交際和功利,幾何讓“感動”退出了自己的生活。 或許小時候語言貧乏,心靈卻敏感細緻,只好籠統的亂說“感動”,現在則百煉成鋼、寵辱不驚,便學的讓心靈遲鈍麻木,失去多少都不痛徹肺腑,收穫多少都不欣喜若狂,那讓別人落淚的文字,在社會傳誦的事蹟,間或都懷疑其存在的真實性,習慣將感動視為脆弱和低級的情懷。 有回跟朋友喝酒,他握著我的手說:心理難過,哭出來就好了。然而最終我不哭,對於生存,我敢於反抗,卻不願接受關懷,我能夠承受馴服,卻不想發表意見,偏喜歡鄭板橋詠竹的詩句“一節複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遭蜂和蝶”咬緊牙關不低頭,只為逃避感動拒絕感動。 突然想到,感動的最好境界是恍惚,在隱約之間沒有隔閡,對人事做到全景不設防的詮釋,童年的感動,雖然發端於細微小事,卻洋溢有生命本能的美好和爽真,而人至成年應學習其單純和質樸,讓事物觸及心靈敏感空間。 生命的感動,也是職責和義務,假如生活對我再有觸動,我想嘗試不再客套的應酬,而換之以那句久違的真誠:我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