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知止章 四十四
『名與身熟親 身與貨熟多 得與亡熟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身外的聲名 與身內真我的生命 哪一樣應該親近呢? 身內真我實質的生命(本靈)與身外多餘之物質 哪一樣應該重視? 得到身外之聲名 與失去真我永恆的 本靈(生命) 兩者之間相比起來 哪一樣貴重重要呢?
所以:過份的追求貪求物質與名利慾望者 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周章精神 而失去的越多! 貪財利祿的人 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 但是珍品藏得越多 反而招人嫉妒怨恨 身遭橫禍 ! 所以知足的人 他的心境就會減少貪求 身/心/靈自然超於無憂無慮之間 如此就更遠離了羞辱侮蔑之事了。 知足的人不受辱 因他不與人爭 人也不與他爭 知止者沒有危險 因他明白進退之道 為此:若想長久 一定要知足知止。
世人因為愛名利而輕身者多 都是愚人! 『道祖』~ 老子曾說:『貴以身為天下 可以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 可以託天下』 是說:把身體看的很重 所以把名利看得很輕! 知足~知止 看似消極 實則甚為重要 無論做任何事 都應有知足知止的時候 不可太過份的進取 進取的太快 縱然是好事 也將發生不好/不利的現象(例如:修道/靈修)! 這些都是宇宙的定律! 「老子」所說的知止 不僅是普通「止住」之意 更有求道/歸依的意思 ~「止於至善」亦即:止於「道」!
學道者:若無謙虛之心~所表現出來的都是驕傲字大的心 修到最後:不是傾丹就是「走火入魔」! 此處「知止知足」:可以比喻為「止火養丹」 以「名」喻「景」 以「貨」喻「藥」 修持者:貪幻景/幻象者多被「魔」纏 好搬運者(喜歡亂搞者)難免凶咎 「藥」未歸「爐」 宜進火以運之 「藥」既入「鼎」 宜止火以養之 火足不知止火 非但傾丹倒鼎 致惹病災傷命焚身 大難當頭! 何況:大道虛無 無大異人處 常人無法分辨 或貪美酒異味 豔色之身 金玉珠璣 天魔地魔外靈鬼神 前來種種試「道」 或充為神仙/誇作真人 字謂曾登凌霄寶殿 因此而一念外馳 以致精神敗壞 大道無成者居多 或又識神做崇 自以為身外有身 志紛而神散 外擾而中亡 修煉之世:幻名幻象幻景幻形需一筆勾消/毫不介意 ~ 知止知足 長養萬物 則止於至善 永無煩惱!
修行不要自覺太聰明 所謂太聰明就是自以為是 如果想要炫耀自己ㄉ聰明才智 認為沒有明師/高人之指點 也可以靠自己ㄉ能力修成? 其結果以我ㄉ經驗來談 此人/這類修者都會迷失於自己ㄉ幻象之中 最後:失去了「大道」的真理 ~ 然後*道心不堅*(漸行漸遠)命運/靈體也都會一蹶不起而走了下坡! 這不是囑咒 ~ 而是以經驗來提醒大家 自尊心/強出頭/不落人後~對修行都沒有幫助 ! 放下//認清之後:您才會體認/領悟 ~「放下」~ 是這麼ㄉ難//是如此ㄉ愉悅 ~「真道/正法」是無形無相的 道德經:「不與人爭~誰與相爭」~ 欲克服自己ㄉ習性 (甚至好幾世/幾輩子所展現ㄉ個性) 真的很難! 最後您會發現 ~ 原來都是自己ㄉ執著所造成! 因為要看清自己很不容易 既然決定要參與修道/修持 就要*修得有益//*修得正法 ~ 讓自身靈/體之磁場 獲得改變 ~ 磁場一改變 所有ㄉ問題都可一一解決 ~ 身/心/靈都會覺得舒服/敏銳/輕盈/睿智! 雖然:著實修道之人(尤其『修道得道』者)平時很容易被當成笨笨地平凡人般 但這並不重要 ~ 重要ㄉ是別人ㄉ嘲笑/譏瘋 您不在乎 ~ 因為最後豐富ㄉ成果/收成ㄉ是您! 外面/坊間之一般修者內心裡所追求的 很容易拖累修道/修持之常心 一般人之追求名利~容易使人財迷心竅而迷惑於感應與靈通之境 在一遍無妄的世界裡 貪/嗔/痴三毒嚴重影響了修者之心 貪:就不能清靜 有雜念就不能放空(因此當*點靈*ㄉ境界達到*虛空歸元*時~ 陳 老師會告訴您:不要著相//敬神不請神//心裡面不可執著任何之神明/仙聖)隨心所欲! 虛空:是一個非常高之境界(比之佛教所言之西方極樂世界~高太多太多了~因此請大家不要被迷惑了)! 雲林古坑靈台山建德寺*地母廟*之主祀 即為:「虛空地母娘娘」~ 或許還有很多參與南州忠德堂點靈ㄉ朋友 從未/還未點到這一層次(祂:與埔里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地母娘娘」不同層次)而廟正前方之『八卦掌地球之九龍池』上之地球內~更是天外有天之境界 『無極天』~ 凡「虛空歸元」者皆須經「虛空地母娘娘」之准許 ~ 方可進入(有好幾個境界/層次~*靈體轉靈台///萬法歸宗轉靈台//靈主化靈台等等)! 因此絕不如某位佛教大法師臨終之所言:「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而是:『虛空無盡~ 萬法歸宗 』 遙不可測也。~『宗教的 熱忱是無所求 所以偉大』~
「孔夫子」五十一歲時向『道祖:老子』問道:
老子懇切的告訴孔子:『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內心沒有信仰就會失去人生目標 行為缺少原則就會障礙重重! 出自內心的真理別人不能接受時 聖人寧可沉默 外在現實不符合真理時 聖人也不願虛偽苟同! 「名」是社會公器 不可以多取 「仁義」是先聖先賢的旅舍 只可以住一晚 不可以久留 否則就要惹人討厭 ! 以富裕自豪的人不會懂得分享利益 以顯赫為成就的人不會懂得謙讓名位 貪求權力的人不會懂得釋放責任! 這種人掌握名利權位時內心戰慄不安 失去時則悲憤憂戚 完全無能反省自己永無止境的追逐 這真是被上天刻意用酷刑懲罰的人啊!(老子啟示錄)
這個世界:
「為別人的人太少 為自己的人太多 錢要給需要用的人」: ~陳樹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