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不必羨慕別人所走過的路。
人生就像是一場無法預定期限的旅程,有些人想走得長些,有些人想走得遠些;但也有人只關心眼前風景,忽略了更長遠的路途;
當然也有不少人眼見生命無常,有著太多人所不能控制的意外,所以,常以此為藉口不肯好好的愛惜自己。
不要一直說,你做不到、不可能、改寫人生,要靠自己。
清代有名的經濟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畢秋帆是江蘇鎮江人,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相媲美的《續資治通鑑》,就是他編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畢秋帆任陜西巡撫。赴任的時候,經過一座古廟,畢秋帆進廟內休息。
一個老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經,人報巡撫畢大人來了,這個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開口,只顧念經。
畢秋帆當時只有四十出頭,英年得志,自己又中過狀元,名滿天下,見老和尚這樣傲慢,心裡很不高興。
老和尚念完一卷經之後,離座起身,合掌施禮,說道:「老納適才佛事未畢,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畢秋帆說:「佛家有三寶,老法師為三寶之一,何言疏慢?」
隨即,畢秋帆上坐,老和尚側坐相陪。
交談中,畢秋帆問:「老法師誦的是何經?」
老和尚說:「《法華經》。」
畢秋帆說:「老法師一心向佛,摒除俗務,誦經不輟,這部「《法華經》想來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彌陀佛』?」
老和尚聽了,知道畢秋帆心中不滿,有意出這道題難他,不慌不忙,從容地答道:「老袖資質魯鈍,隨誦隨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屢考屢中,一部《四書》想來也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
畢秋帆聽了不覺大笑,對老和尚的回答極為讚賞。
獻茶之後,老和尚陪畢秋帆,觀賞菩薩殿宇,來到一尊歡善佛的佛像前,畢秋帆指著彌勒佛的大肚子,對老和尚說:「你知道他這個大肚子裡裝的是什麼嗎?」
老和尚馬上回答:「滿腹經綸,人間樂事。」
畢秋帆不由聲稱好,因而問他:「老法師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為什麼要拋卻紅塵,歸依三寶?」
老和尚回答說:「富貴如過往眼雲煙,怎麼比得上西方一片淨土!」
兩人又一同來到羅漢殿,殿中十八尊羅漢各種表情、各種姿態栩栩如生。畢秋帆指著一尊笑羅漢尊者問老和尚:「他笑什麼呢?」
老和尚回答說:「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畢秋帆一頓,又問:「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說:「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貪戀富貴的人,可笑;仗勢凌人的人,可笑;鑽營求寵的人,可笑;阿諛逢迎的人,可笑;不學無術的人,可笑;自作聰明的人,可笑…。」
畢秋帆越聽越不是滋味,連忙打斷他的話,說道:「老法師妙語連珠,針砭俗子,下官領教了。」說完深深一揖,便帶領僕從寺院而離去。
從此,畢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別人了。
為人處世雖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自高傲慢,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高估自己、小看別人。
做人要謙虛、寬厚,千萬不可恃才傲物。「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在生活中,要儘量採取謙卑的態度,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時時刻刻不要忘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