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69401
 alan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九天生神章讀後感 此文有道教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養目的方法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我何以是一個道教徒
作者: alan 日期: 2014.02.26  天氣:  心情:

作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受過儒家思想訓練的靈魂是不需要宗教的。所以中國的宮觀和寺院,從來沒有像外國的教堂那樣擁有和世俗政權一樣的統治地位。人們之所以需要宗教,是因為靈魂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怖,而對於神靈的信仰能解除或緩解這種恐慌。宗教之所以能吸引世人,在於他給人的許諾,人信仰上帝,便能得到永生。但是,我國著名的神秘主義者,莊子卻不是一個認為有來生的人,他也沒有崇拜上帝的必要,但是莊子仍然可以很逍遙的生活,其原因在於莊子對於宇宙秩序的了解與認可。生死,既然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那就一切都聽天由命吧。這是最後的灑脫,正是因為這點,所以他能放蕩恣肆的傲遊於精神的世界中。圖片
回到開始的話題,儒家思想教育人們要孝敬父母,忠於國君。在儒家思想中,國君具有神聖、萬能的意義,中國人的心中國君就是在世的上帝,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被賦予上天之子意義的帝王的存在,所以中國人能安詳的生活。認為一切都是天意,所有的都是命運的安排。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正是由於這種畏懼天命和聽從天命的思想,認為一切都有定數,所以士大夫才能做到不必考慮其他,而不顧一切的去實踐人間道德。
董仲舒說“道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我們所遵循的這些秩序,都是仿照宇宙的秩序來的,也是上天的安排。這樣依賴人間綱常秩序也被賦予神聖和恆久的意義,所以人們能安於這種永恆的秩序幾千年不變。
儒家很重視祖先的祭祀,認為這能夠讓一個人的道德變得高尚起來。 《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正是對於祖先的追念,使得人能安然面對死亡,因為他的子孫會祭祀他,會懷念他,他的靈魂以子孫枝葉的形式得到延續與永生。所以縱然戰亂頻仍,我國人仍然不敢忘記把族譜帶上逃難,而最小的村莊(大都是家族的聚落),都有自己的祠堂,這裡供奉著族人的祖先,人們相信祖先會在另一個世界關注和保佑自己。如果要中國人不祭祀祖先,這在過去絕對是不可能的,這會觸動國家思想與製度的核心。所以佛教也主張報答父母的恩情,早期基督教在國內傳教的時候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受過真正儒家教育的人,是不需要宗教的。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起初只是對於長生的追求,是一群人體試驗的科學家的組織。後來張天師立教蜀中,因為蜀中民風淳樸易於教化,其實是因為當時蜀地的百姓淳樸,受教育程度低,或者乾脆說沒有教育的說法。天師道以鬼神設教,所面對的社會階層就是最底層的老百姓,一群儒家思想觀念淡泊的人。後來天師道散佈到京洛,流傳於士族的時候,就出現了兩個支流。一是上層社會的,士族的神仙道教;一是流行於底層的民間道教。
如果我們明白的儒家能替代宗教的事實,那麼我們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道教作為一個宗教的成熟要滯後於佛教和其他世界性宗教。但是,我認為這不是道教的落後性,而是道教作為一個在中國大地成長起來的宗教,他的發展與中國的國情密不可分。因為儒家思想佔據了大多數人的思想,可以說是國家的宗教(詳見辜鴻銘《春秋大義》),受儒家思想洗禮過的國人不需要宗教的慰籍,這是道教作為一個宗教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宮觀寺院在中國士人心中作為休閒娛樂的消遣作用要大於其作為宗教的作用。並且我們試看中國的歷代革命,凡是以宗教起家的,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足以證明儒家思想之根深柢固,而儒家思想洗禮過的國人,對於宗教始終不抱什麼興趣。


道教求仙也是不依賴於神明的,這點近代仙學家陳攖寧先生就指出了。仙學是一門科學,而不是神秘主義。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排斥科學的宗教,也是唯一一個把最高理想成就放在今生的宗教。陳攖寧仙學箴言說:
學理---重研究不重崇拜
工夫---尚實踐不尚空談
思想---要積極不要消極
精神---圖自立不圖依賴
能力---宜團結不宜分散
事業---貴創造不貴模仿
幸福---講生前不講死後
信仰---憑實驗不憑經典
住世---是長存不是速朽
出世---在超脫不在皈依
仙學研究四大原則
第一、 務實不務虛
第二、 論事不論理
第三、 貴逆不貴順
第四、 重訣不重文
這些足以體現道教別於其他宗教的內在精神。而對於神仙的追求,是自己成為神仙,做與道合真的聖人,這需要多大的胸懷啊!在西方,人們生活在上帝的絕對威嚴之下,人們嚮往的天堂是為了追求上帝的庇佑而獲得永生。而道教我命在我的精神,不依賴於神靈的扶持,這需要道士在人格上的獨立自主。而這種獨立自主來自於對無上大道——宇宙本體、規律——的體認。
關於宇宙的起源,在先秦典籍中多有討論,最典型且為後代所接受的,就是《易經》和《道德經》中的說法,我認為這兩者其實是相通的,都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論。古人認為宇宙是由混沌部分的狀態,進而出現陰陽、四象、五行、八卦,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像生八卦,八卦成萬象列其中矣。 ”宇宙間的陰陽之氣的盈虛,形成了萬物的生滅。面對人生的不定,死亡的忽至,古人很苦悶,於是有的人把靈魂寄託於上帝,希望上帝能哀憫自己,而獲得解脫。但是中國人沒有這樣做!
關於生死,古人有一下幾個觀點;莊子認為“生,時也;死,順也。安時而守順,哀樂不能入也。”認為死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並且是宇宙必定的、不可抗拒的規律,既然知道這是不以人力為轉移的,又何必再去擔憂呢?既然一切都是定數,我何不享受現在的清風明月呢?而楊朱學派則認為死生既然不可改變,那就整日沈迷於酒色之中,至於死後如何,則不在思考的範圍。
孔子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雖然這些在我們現在看來似乎有些消極,其實不對的!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因為既然富貴死生都是定數,那我就更不必再算計這些,而能一心守住心中的志。
還有一種就是神仙家,追求長生,堅決不肯被造化玩弄,要與閻王老子爭權,這就是道教後來所繼承的精神。在文明初開的時候,人類古文明都有洪水的傳說,而其他民族遇見洪水的時候,要么治理不成,要么根本沒有想過去治理,更寄望於上帝。只有我炎黃子孫,在堯舜的代理下,以幾代人的力量,治理水患忠於獲得成功。這種敬天而不聽天的精神,面對洪水猛獸,中國人沒有選擇逃避、更沒有寄望於神明,而是自己動手,平定水患,這種與天鬥、與人鬥的精神,是華夏民族不屈的骨骼,也是道教吸引我的地方。
季羨林說:“人世多悲歡,珍重生命的人,會追求一種較合理的人生態度。我所欣賞的人生態度,是道家的一種境界。正如陶淵明詩中所云: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這裡所謂的盡,既包括生命的終結,也可以解釋為人生的聚散得失。季羨林老先生,畢生研究佛教經典,而其所欣賞的人生態度卻是道家的。可見,道家思想更符合我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心態。
但是面對社會的紛繁,傳統文化的式微,我不僅傷感,當年孔子周遊列國,為了建設他心中的西周,孔子沒有成功,乃有獲麟之悲。但是孔子把他的思想記錄下來,為後世所推崇,使我華夏文明綿延不絕數千年。
標籤:
瀏覽次數:2    人氣指數:2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九天生神章讀後感 此文有道教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養目的方法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