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354070
 小靜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金智娟的婚姻與家庭(甜蜜的家)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朋友小語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脾氣與習氣 (慈濟)
作者: 小靜 日期: 2010.03.09  天氣:  心情:
脾氣是習氣的延伸,習氣是煩惱的殘渣。

生氣憤怒是身心及情緒的剋星,它會讓我們的腦海和心田混亂不清,佛法上謂之『無明』。

去責備惹我們生氣的人,只會令我們更憤怒;去抱怨讓我們憂愁的人,只會令我們更哀傷。

    
證嚴上人在一次開示中對人提醒說道:

「大家在慈濟裡學到了聰明、經驗與能力,但是心靈有否淨化?習氣有否改善?

智慧有否提升?這才是令我擔憂的地方!」這是一語道破修學的終極目標與正確方向。


聰明、經驗與能力會隨著工作的承擔與時間的累積而與日增長,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事情。

然而,內心的淨化、習氣的去除以及慧命的增長等等,

則需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以戒為師、以法為本,並精進修煉再持之以恆,才有可能看到成效


這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但卻是邁向福智圓滿的重要依止。


心離境就是
禪,心不亂就是定;


學習『對境無心』與『勤修正定』,


是對治脾氣與習氣的良方。


凡夫心是『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就如脫韁的野馬一般難以馴服。

脾氣是習氣的延伸,習氣是煩惱的殘渣,

也就是消除煩惱之後,仍殘留的習慣性,它盤繞在我們心底深處,難以根除。

生氣憤怒是身心及情緒的剋星,它會讓我們的腦海和心田混亂不清,佛法上謂之『無明』。



有些人修煉一生,雖然優點增加了,但習氣依然存在,就是改不了脾氣,境界現前則習氣顯現。

內心的定境愈深,遠離紛亂的能力就愈強,心思不散亂的人比較不會動怒。

心離境就是『禪』,心不亂就是『定』,

所以學習『對境無心』與『勤修正定』是對治脾氣與習氣的良方。

愛發脾氣的人追根究底都是經常看人或看事不順眼,而克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因而動怒。

靜思語警惕我們:『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有問題。』

所以看人看事不順眼,不是人跟事的本身讓我們不順眼,而是跟自己所持之心念有關。


生氣憤怒的時候很容易失去注意力和判斷力,

在情緒沸騰、失去理智的情況下很容易意氣用事,造成言行傷人。

所以靜思語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

又說:『生氣是短暫的發瘋』
,這算是講得輕,如果說:「生氣是無能的表現」,這個就講得重了。

脾氣不好有四種人:


一、發過脾氣之後才知自己脾氣不好。


二、還未發脾氣,就已知自己脾氣不好。


三、發過脾氣之後還不認為自己脾氣不好。


四、經常愛發脾氣,但都說別人脾氣不好。


其實,脾氣來了,福氣就走了,而且過分的憤怒也會使人孤立無援。

良好的情緒管理有一先決條件就是要懂得忍辱。忍一口氣海闊天空,爭一口氣禍事臨頭。


我們常常說『人多意見多』,

其實如果懂得『解脫知見』,也就是懂得放下知見,

學習擴大自己的心胸與格局,則『心大則同,心小則異。』

有一種捨離,比捨離錢財及物品更重要,就是『捨離知見』──
捨離自己的觀點跟意見。

所以,同與異也是不二法門,同樣是繫於一念之間。

不要因人亂了心而輕易發脾氣,


也不要去看別人不順眼而自尋煩惱;


處理好心情,就有能力掌控情緒。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被別人數落或批評,但須隨時提起正念告訴自己:

『人家批評我們,那是人家的業,我們如果因此而難過或痛苦,那就變成我們的業;

人家做錯事,那是人家的業;我們如果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那就變成我們自己的業。』


這樣一想,我們就會警惕自己,

不要因人亂了心而輕易發脾氣,也不會去看別人不順眼而自尋煩惱。

有些人尚不懂得說雅言正語,甚至愛說閒言閒語,一直在講話傷害人,

對這些人,我們唯有選擇『見不賢內自省』及『擇其不善而改之』,

以此自我警惕,這樣才是把逆境當作增上緣。


其實:『去責備惹我們生氣的人,只會令我們更憤怒;

去抱怨讓我們憂愁的人,只會令我們更哀傷
。』心存此念就是生活的藝術,也是生活的智慧。


佛陀曾經將憤怒比喻成徒手拿取火紅的煤炭,

想要丟向令他憤怒的人,結果是自己先被燙到。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如果可以抽空照一下鏡子,我們一定會被自己的長相嚇到。


然而,通常我們在生氣的時候都忙得很,沒空照鏡子,因為整個人完全被情緒淹沒了。.

所以,如要處理好事情,就要先處理好心情;要處理好心情,就要有能力掌控情緒。

唯有情緒完全受到掌控,我們的心靈才會有最低限度的安全感,要這樣就不能發脾氣或心存瞋恨。

忍,能讓人認清入世及世間的真相,


而施以圓融善巧的因應之道,


即是一種無上的智慧。


在『大莊嚴經論』中,有如下敘述::「身乾如薪,瞋恚如火。未能燒他,先焦己身。」

它告訴我們,怒火是可怕的。憤怒的結果是什麼?只有一條路,就是通向破滅之門。


佛陀曾開示::「瞋滅一切善,瞋為善之毒,瞋為毒之根,殺瞋則安樂,殺瞋則無憂。

它殷切告訴我們:「生活要安樂或無憂,必須心中無有瞋恚。」因為心中一起瞋,火燒功德林。


要對治脾氣就要有“忍”的功夫,

然而如要改習氣,那是更難的工夫了。

即使是佛陀也無法幫我們改習氣或轉業力,但是佛陀卻告訴我們方法,

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將方法妙用即成妙法」。


『無生法忍』簡稱『無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

『生忍』就是為了生存,就必需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與順逆起伏,

蓋因娑婆世界本是堪忍的世界,不但要忍逆境,更要忍順境。

所以,凡事不能忍耐,就不具備生活的條件了。


『法忍』是對心理上所產生的貪瞋痴成見,

能自我控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調適,也就是明白忍辱之事的因緣,並通達其事理。

忍就是能認清入世及世間的真相,而施以圓融善巧的因應之道,是一種無上的智慧。


凡夫『結習未盡』,結習就是習氣、風氣。

即使是修行人,雖然表面上煩惱已消除,然只要還有一點點煩惱的殘渣留在心底深處,

仍會造成『積習難改』,可見習氣有多可怕。

 習氣更是業力的果,它就像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即使香水用罄,瓶子上的香味卻久久不散。

習氣也如種子,儘管花開花謝,只要曾經結果也留下種子,又會成為下一個生命的開始,

所以很難以結束。

脾氣與習氣是身心成長的大禁忌,

唯有痛下決心改脾氣、除習氣,生命才會充滿朝氣與活力,人生也才能圓融無礙地走下去。



【靜思小語】

毅力來自單純的心,只要心念純真,就能堅持投入對的事。







標籤:
瀏覽次數:120    人氣指數:5500    累積鼓勵:26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金智娟的婚姻與家庭(甜蜜的家)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朋友小語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