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64,871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邱比特與賽姬/張錯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真愛,何須刻意犧牲/羅斯提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被討厭的勇氣/陳文茜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12.13 天氣:
心情:
文/陳文茜
你害怕「被討厭」嗎?
我想多數人性非常害怕「被討厭」。
正是這樣的恐懼,讓另外一項廣為人知的人生座右銘:「做自己」(Be Yourself),成為空中樓閣。
於是眾人皆是,我亦是;眾人皆非,我亦非。
無論你偽裝多麼獨立思考的模樣;多半時刻,你只是人海叢林中的一片葉子。
近日閱讀一本書籍《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為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及撰稿人古賀史健。
岸見一郎為維也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信徒;書頁封面上寫著一段小小話語:
「所謂的自由,就是(不怕)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阿德勒學派相信所有人生的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割捨別人的認同是一個人獲得自由重大的功課。
人需要他人認同,或更直接點挑明,人為什麼害怕「被討厭」?
岸見一郎的解釋非常無情,因為多數人沒能力把「自己」和「他人」需求分離。
從某角度看,站在潮流一方或者符合父母社會期望,是件「很過癮」的事。
但這是一個陷阱,當你小心翼翼保護瓷娃娃般非常易碎的「人生形象」時,你其實正在失去你自己;
你過的是別人的人生。
這一生,你不過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的傀儡。
在社群網路牢牢包圍眾人年代,阿德勒思想非常值得被重新閱讀。
他誕生於1870年,1937年二次大戰爆發時過世。他是「個體心理學」創始者,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三大心理學家。
他許多研究往往提出不同於一般人成見的解釋:例如一個不斷強調創傷經驗的人,是因他知道藉反覆訴說創傷,
可得到周遭朋友家人同情,因而獲得某種「特別待遇」、逃避責任。
因此創傷不是重點,想獲得「特別待遇」才是目的。
否則相同創傷經歷的人,為何有的處之泰然,有的好似「永遠走不出去」?
>>讚愈多愈失去自我
身為心理學醫師的阿德勒面對病人,常先挑明「逃避」的目的,而不讓對方膠著往事敘述。
對阿德勒而言,「過去」已過去,在時間軸裡早已消失,只存人記憶中。
選擇讓它「長期」活下來,及選擇讓它「消失」,不過一念間;而轉念旋軸是他的創傷目的。
不想以此為藉口的人,會選擇漸漸遺忘。
阿德勒的年代沒電腦、當然更沒什麼社群網路,facebook,按讚。
如果他晚生100年,他可能可以對我們現在不只被家人、同輩,而是社群網路高度包圍的人際關係提出更傑出言論。
甚或他會設計一個網頁,不只可以按「讚」,還可以按「討厭」……。
然後告訴眾人,當你的「讚」愈多,你愈危險;如果你得到的「討厭」愈多,不用傷心,可能僅僅代表你比別人活得「自由」。
這世界上有一些人,擁有的很少,卻從未停止熱愛生活,例如台灣原住民;另一種人擁有很多,卻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按照阿德勒的解釋,他們不擁抱生活仍然美好的部分,選擇訴說創傷,因為他們有一個目的:逃避面對人生不願為自己負責。
快樂取決於我們的心態,而非「讚、自尊、社經認同」。甚至後者愈多,有時候愈失去自我。
這一生你不曾「成功」,可能代表你好好地為自己活了一生;
如果「成功」,小心檢視,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
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
●2014/12/13 蘋果日報《我的陳文茜》
標籤:
瀏覽次數:
792
人氣指數:
6792
累積鼓勵:
30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6
3
2
1
邱比特與賽姬/張錯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真愛,何須刻意犧牲/羅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