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中吹蕭頗有三分幽雅,七分神秘的氛圍,簫聲總是沈鬱幽悶,但卻有幾分落拓的灑脫。在月明中吹簫,有幾分詩意或失意?
簫是國樂的一種,有多管的排簫;也有單管的洞簫。古代俠客也有以玉簫或鐵簫作為武器,號稱「玉簫書生」,在斯文中見殺機,在廝殺中先吹簫,不正是先禮後兵嗎?
神話傳說中唐朝韋皋遊江夏,與小青衣玉簫有情,相約七年後再見,留下玉指環為記,八年後卻不至,玉簫因不見情人節食而死,後以「玉簫聲斷」作為少女早逝的輓詞。
古時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號吹笙作鳳凰鳴,曾經遊於伊水和洛水之間,後來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年後在山上見到柏良說:「回去告訴我的家人,七月七月待我於(糸侯)氏山巔。」到時候,王子喬乘白鶴駐山頭,數日而乘白鶴而去,不眷戀人間,傳為美談。
蘇東坡有<鵲橋仙>詞說:「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就是說到王子喬的瀟灑,不在七夕(即農曆七月七日)學牛郎織女身陷情關,糾纏不清,難分難捨,而是瀟灑不群,超脫情關枷鎖。古今像王子喬能勘破情關的又有幾人?
在大學時代,租屋在校外,鄰居有一位吹簫人,年在中年。他吹簫的時間總是在選在子時(晚上十一點)之後,蕭聲的曲調總是非常的悲涼沈抑,好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一樣「似訴平生不得志」;有時聲音斷斷續續好像有「斷雁叫西風」獨自飲泣的味道,更好像是懷才不遇的讀書人,聲聲的嘆息命運乖舛。
我當時的感覺是聽簫聲要在半夜的時分,才能聽出那悠揚深遠的情緻,在白天吹簫不但沒有氣氛,而且簫聲總是敵不住周圍噪音的聲聲入耳。
杜甫有「簫鼓哀吟感鬼神」的詩句,說到簫聲吹到好聽的時候,連鬼神聽了也會感動,可見簫聲確實是充滿了深厚的情感的。
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寫友人韓綽現在是不是在揚州教美人吹簫呢?詩中充滿浪漫旖旎的氣氛,較沒有感傷的情調。
如今離大學時代已過了一倍的歲月,不知當時的吹簫人如今還在台南嗎?是否還有足夠的肺活量吹簫?或是簫斷人亡兩不見?
出處:
風簫聲斷月明中 - 吳約翰自由傳道神學、文學、商學三合一休憩站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biblewu/5303035#ixzz1bYJJ5K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