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劉憶如請辭獲准,她為推動稅改跨出的第一步就受挫,一次梭哈掉自己的仕途,同時也讓馬政府追求「量能課稅」的改革信用跟著陪葬,這種激烈作法,不但沒有人是贏家,更讓未來一長串稅制改革,就此陷入進退失據的艱難處境。
沒有劉憶如的稅改究竟是福還是禍?答案可能見仁見智。但是從證券資本利得課稅這一役,馬政府坐視1個攸關國家典章制度的革新方案,落入「改革(或稱證所稅)=劉憶如」的個人英雄主義現象,即已注定失敗的結果。劉憶如辭職後,讓稅改有機會重回軌道,正反兩派都能重新審視改革的本質是稅制本身,而非對劉憶如的個人好惡,不受「逢劉必反」的非理性情緒干擾。沒有劉憶如的稅改,或許可以說是福。
不過,劉憶如選擇理念,抗拒「2隻火雞生不出孔雀」的國民黨團整合版,就支持開徵證所稅、相信政府有誠意改革的另外多數民眾而言,劉憶如黯然離開,反而激化貧富階級對立,馬政府與國民黨更難擺脫「財團政府」的印記,對接下來還有4年任期的馬英九總統而言,「量能課稅」的幸福支柱,已隨著劉憶如丟棄的烏紗帽,一起崩塌毀壞。沒有劉憶如的稅改,也可能是禍。
劉憶如有權決定自己的去留;馬政府卻沒有資格讓改革就此擺爛。
不管沒有劉憶如的稅改是福、是禍,重振改革威信,已是此刻馬政府的第1要務,馬政府仍有補考機會。不過,劉憶如辭官的驚天之舉,等於對外宣告不論政院版還是國民黨團版,距離「量能課稅」理想都很遙遠(否則劉憶如何必辭官),政府必須要有打破重來的準備。
當然,補考改革學分之前,馬政府必須儘快找出下一任適任的財政部長,這位劉憶如口中的「誰」,必須IQ、EQ兼具。證所稅的挫敗,馬政府與劉憶如要各負一半責任。劉憶如的IQ出眾,但EQ明顯不及格。準備接手改革重任的新財長,必須要有調和鼎鼐的能力,接手證券資本利得稅不能草率行之,更不能蕭規曹隨。能否打開行政及立法部門在量能課稅與市場發展間的僵局,新任財長,絕對是關鍵。
踏出沒有劉憶如的稅制改革,馬政府的第1步,還是得設法衝出證所稅魔咒。但是折損1位財長,加上立法院休會在即,證所稅的節奏如今只能以緩濟急,倉促成形的整合版問題重重,府院黨不必為改而改,硬生生催生1個無魂無體、無法持久,也沒有說服力的「證所稅」。
證所稅是馬政府第2任內,承諾實現量能課稅的改革指標之一,也是劉憶如大試改革身手的第1塊試金石。劉憶如提前離席,連帶放大了改革的難度,證所稅只是其一。依據劉憶如一手籌設仍未解體的財政健全小組列出的改革清單,接續等待上場的還有土地資本利得稅、縮小貧富差距的所得稅量能課稅、國債等諸多改革,馬政府都需要時間重新整合,才好再出發。
劉憶如基於相信「台灣不會沒有量能課稅的空間」,寧可掛冠求去也不妥協,正面來看,馬政府也應該體悟「怕熱不要進廚房」的道理。想改革就要認清主軸,不論是「改」或是「革」,都是挑戰既得利益的同義詞,既然如此,就沒有面面討好的可能。
沒有劉憶如的稅改,只要改革信念不變、軌道不偏,就是福,不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