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人談戀愛,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好像大部分都會選擇過程,我也不例外,
真實原因卻只是:已然沒有好結果,不選過程,還能怎樣?
而聽了下面這個故事,也許會發現,結果與過程,
其實是沒辦法徹底割裂開來的。
他13歲開始追她,15歲兩人在一起,到今年剛好第15個年頭。
前半段也是可以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後半段則是《奮鬥》。
如無意外,是會白頭偕老的。
可是,總有一些“名花雖有主,我來松鬆土”的人。
15年的馬拉松,靠習慣性動作吊命,實則早已累到牙缺嘴歪,
哪抵抗得住誠意鬆土的人?
且她發現,自己不僅沒有抵抗的能力,
甚至沒有抵抗的意願,這讓他變得瘋狂,他拒絕分手,跟蹤他們,
在大街上指著他們罵;他買了新的電話卡,沒日沒夜地發威脅短信;
他在共同的朋友面前描述她的故事,言辭下流……
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只持續了一周。
一周後,他不知為何突然想通,同她say sorry,說和平分手,
再做朋友。她卻是再也無法接受這個朋友了。
她對我說,以前覺得自己是最瞭解他的,
溫和,寬容,有教養,現在卻覺得那些全是假像,
自己怎麼會與這樣的人在一起了15年?想想都不寒而慄。

你看,短短一周的惡,
輕易便可毀掉15年積累的善。結果跟過程,怎能割裂開來?
如果沈佳儀現在已是穿著睡衣打著哈欠去買打折菜的邋遢婦人一枚,
九把刀還會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嗎?
也許會轉贈周星馳變成黑色喜劇橋段;
如果奧巴馬的女兒不是暫且乖巧伶俐,新書《讚美你》
就會像張國立寫親子教育書一樣沒有說服力;
有的人不讀書,變成了韓寒,
因此成就了韓仁均叔叔的大作《兒子韓寒》,
更多的人以為真的讀書無用,
卻只會因此墮入社會的最底層,令父母蒙羞。
所以,過程美不美,值不值得借鑒與回味,其實是由結果決定的。
結果美好,過程才美妙。
以此奉勸鬧分手的男女:撕破臉皮大可不必,
否則不僅結果糟糕,還令過程變得不堪回首。
每個前任,都會成為開在對方心頭的那朵記憶之花的,
他日與朋友相約“賞花”,別人都有好回憶可以講,
你只有一叢叢惡之花,真是好無趣。
作者:戈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