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一部電影或是戲劇要好看,真的需要對整個所描述的產業或是對象有相當深入的研究與瞭解,才能脈絡清晰的把每一層對應的關係完整的架構起來。舉例來說,稍早提到的港片三大主題「麻將、警匪與黑社會」就是這樣的作品。 別的不說,單從「警匪」這個主題來說,從過去的「無間道」至今天播出的「寒戰」,都可以看到劇組們對於香港警察系統研究之深入與透徹,什麼司、什麼署、什麼單位主管什麼業務?負責什麼分工?裡面的人事組織架構為何?彼此的利害關係?從上到下,每一個角色在片子裡都有完整的交代(雖然一堆專有名詞實在讓人看到發暈),但對人物、性格、角色的綿密規劃,讓觀眾彷彿也有了身處其中的感覺。當這些渠道與脈絡都鋪陳完備之後,然後便是導入各種事件的前因後果,讓這些事件彼此交疊、然後發酵、最後爆發,加上一些電影慣用的衝撞、飛車、爆破等等手法,讓觀眾看得好不過癮!好的片子就是要這樣看起來才爽啊~~ XDD 寫到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曾看過的一部很老舊的美國影集「急診室的春天(ER)」,裡面對於整個急診的架構、各個部門的描述、各種醫師的分工、乃至於場景的建構,從上到下都相當細膩完備,之後才紛紛導入許多不一樣的事件去串連起整場節目,包含急診事件、醫學事件(毒品、家暴、隔代教養)、人與人間互動的矛盾、合縱連橫、愛恨情仇、上到下的衝突與合作,甚至因為是影集的關係,還能適時的導入許多當年最火紅的治療方法、醫學技術的展示,甚至是衛教宣導... 這些不需要我多說,想必許多看過的朋友們從頭到尾一定也能被深深吸引!「故事性」很重要吶! 再想想台灣的電影從過去到現在,那些膾炙人口的片子不也是從對主題的深入研究開始才慢慢的堆疊、醞釀出來?而那些比較不怎麼好看的片子,有時候並不是編劇編的不好,而是對所描述的領域不夠瞭解、對角色的刻畫還不夠深入前,亦或是想在同一部電影或影片中塞入太多東西,什麼都想保留,卻無法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能俐落的做交代,接著便急著上架出品,那就好像發酵尚未完全的麵包就被急著推入烤箱,最後當然就沒辦法讓觀眾從中細細的品嚐而得到肯定呀!一旦負面的口碑傳開了,試問票房又怎麼會好? 其實觀眾們也知道建構這些東西需要有一個完整又成熟的團隊去負責規劃與處理,更需要源源不絕的資金 “願意” 挹注,讓團隊無後顧之憂的去衝,這過程需要一定程度的時間去進行前期準備,但其實說穿了就是因為台灣對電影的態度就是缺少把它變成一個 “產業” 的態度,甚至有些人不認為電影文化是一個 “產業”(這邊所謂的 “產業” 指的就像「電子產業」一樣,從上到下、從核心到周邊,都有完整的供應鏈將其串連且一氣呵成),所以發展至今仍舊跌跌撞撞,甚至有一點點世代斷層的遺憾。其實最近幾年的國片應該已經不能再稱為「萌芽」階段,因為芽早就已經發了,之後就看怎麼去灌溉、讓其成長與茁壯,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拍出許多富有內涵、多元又好看的電影! 呵呵,我不是電影人,也不是什麼專業的影評,只是一點點身為觀眾的 murmur,希望講的這些沒有得罪到誰才好,請各位看看就好,別往心裡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