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投資理財的工作,但不喜歡處理自己個人的投資理財,這種矛盾心態類似某些電視主持人,在螢幕前能言善道,回家後沉默寡言一樣。與其花時間投資理財,不如投資在學習上,因為賺到錢可能賠掉或花掉,但學習到的東西會內化,跟著你一輩子。這種想法有些阿Q,其實最好是又投資理財賺錢,又投資自己學習成長,不過吾非神人,只好繼續阿Q的生活著。
從小就懂理財,小時候家境不好,很羨慕同學有零用錢,於是以考班上前幾名為條件跟爸媽要零用錢,意料之外的好處是獎學金,有學校&村里&廟宇的獎助學金可申請,偶爾也做些資源回收,跑到鐵工廠撿邊角料去賣錢。曾批東西到班上轉賣給同學,被老師發現訓話要專心唸書,從此扼殺我的從商之路。小學我有2本存折,1本爸媽知道會查看出入明細,另1本是我偷辦存私房錢,爸媽認為我用錢節制,其實另一個小金庫才是讓我始終不缺花用的最大功臣。
理財需算計收入支出,有時會讓人覺得瑣碎,常期盼出社會工作收入較高後,能夠擺脫記錄收支明細的日子。大學加入投資理財社團,有些社員出入股市資金上百萬,那時我資本少不敢投入冒險,努力充實理財知識,常去聽演講&選修投資理財課程,立志未來從事金融相關行業。後來某外商金融公司有在校實習生名額,資格是大三至碩士班學生,在同學慫恿下跟著去參加徵選,歷經書面審查、英文筆試、英文面試後,我成為唯一的入選者。進公司後花很多時間上Reuters與Bloomberg查資料,詳閱各金融機構的研究報告,自己建資料庫與模型分析金融走勢,寫report並向各部門的trader報告說明。
Boss是Vice President,他認為對金融走勢的判斷,易受個人投資部位的影響,故其投資理財除買房自住外,多餘資金皆放定存,避免分析錯誤造成公司及客戶財務損失。由於工作常追蹤金融動向,我開始進行投資,大都以長期穩健保守的基金或績優股為主,期間有賺有賠,平均起來是正報酬;曾在1998亞洲金融風暴結束前,判斷有一波大反彈搶進,單筆獲利60%以上,不過當時資金不夠雄厚且提前獲利了結,報酬率頗高但獲利金額還好。
之後轉進製造業,放掉關注金融資訊的習慣,努力工作與學習管理知識,下班或假日去上PMP專案管理師與ERP規劃師課程,也會付費去聽些演講。回想起來,從出社會工作後,逐漸疏於個人理財,不計帳只約略控制每月收支有結餘,隨著全心工作收入增加,也沒閒餘時間花錢,不知不覺中存下許多積蓄;投資方面因繁忙無心照看,基金與股票常買後放著不管,投資報酬率不高。
30幾歲時親友介紹的女生,大都視有房為加分,為符合市場預期購入房子,沒想到受益於畸形瘋漲的房價,反而讓此無心的投資得到極佳的報酬。這種瞎貓碰到死老鼠的獲益,讓人又喜又憂,喜的是幸運搭上此波房漲,憂的是一般受薪者如何買房。去年底有位朋友因房價高漲買不下手,突發奇想看好總統連任,將準備結婚買房的數百萬積蓄投入股市,融資操做幾乎賠光,接著與女友吵架分手大受打擊,躲起來不跟任何人連繫,最近才走出陰霾,但從此對婚姻不再期盼。
投資理財可能是正或負,投資自己絕對是正,所以優先投資在學習成長,行有餘力再投資理財。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才能保有獲利,但什麼是正確的觀念,我想市面上一堆暢銷書可參考,至於我,還是繼續阿Q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