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白色」?
「白色」是對應「紅色」而來的,而紅色是代表共產黨的。「白色恐怖」指的是右派政府恐共、仇共,發動對共產黨及共產黨員,或者是「共產黨同路人」的殘酷肅清迫害。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在上海逮捕、屠殺左派分子,是「白色恐怖」;五○年代美國「麥卡錫主義」籠罩下,指控許多教授、藝術家乃至於國務院職員為「共黨同情者」,把他們刻畫為美國的叛徒,那是「白色恐怖」;長達三十年時間,國民黨在台灣查「匪諜」、抓「匪諜」、殺「匪諜」,只要被發現讀禁書就當作有思想問題,送去坐黑牢,那也是「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是這樣的歷史專有名詞,而且是和台灣歷史密切相關的一個歷史專有名詞,不過顯然我們的行政院發言人,不了解這個名詞的意義,也不怎麼在意這段歷史,所以他才會大剌剌地把「白色恐怖」四個字拿來形容別人如何討論、批評他在臉書上曬iPhone5的做法。
讓我們退一百步,不要拿「白色恐怖」當那麼特殊的歷史名詞,就當作一般政治上的常識用語好了,唉,「白色恐怖」的「恐怖」還是只能用來指稱國家、政府所發動的壓迫、殘暴行為吧!
自己是政府的一員,屬於可以動用「恐怖」力量的一邊,卻指控別人「白色恐怖」,再怎麼拗也拗不過去吧?
拗不過一個事實,胡幼偉明確失言的事實。一個官員如此明白地賣弄無知,顯現對於台灣民主歷史關鍵事件的全無理解,那很嚴重;更嚴重的,犯下這樣的錯誤的人,是我們政府的發言人,而且一整天討論iPhone5下來,他都還不知道自己的失言錯誤。
發言人是幹什麼的?不是為自己說話發言,是代表行政院的立場與態度發言的,更是當行政院裡其他官員,包括院長說了引發外界爭議批評時,出面來提供解釋與說明的。
要當發言人,得有基本的政治敏感度,連別的官員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他都要有所拿捏,何況是對從自己口中說出的話?要當發言人,得要有基本的專業紀律,不管在什麼場合,不能違背行政院部會的政策方向,發言人否定了經濟部的政策立場,反對推廣、愛用國貨,這叫經濟部情何以堪?
重點不在於蘋果和hTC,在於一個還是拗不過去的事實——行政院團隊裡又多了一個不稱職的官員。作為發言人,覺得自己可以在臉書上發表個人意見,這是不了解也不尊重發言人的工作。
作為發言人,明白違背經濟部支持hTC的立場,這是給自己的同僚難堪。
作為發言人,受到人家批評,回罵人家「白色恐怖」,這不只沒風度,而且是對真正「白色恐怖」下的受難者的輕佻。
作為發言人,受到批評就趕緊拗說他是為了「釣」出反對者,這是拙劣缺乏發言智慧的表現。
怎麼辦呢?馬總統和陳院長,還覺得奇怪你們的民調支持度為什麼那麼低嗎?
(作者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