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缺乏會影響身體的功能
均衡營養與身體健康有直接且密切的關係,因為攝取均衡的營養
才能使人體生命的運作於調適可以維持正常,也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但若營養素不足,就會破壞體內的平衡。
例如:葉酸可協助體內同半胱胺基酸(Homocysteine)的代謝順暢
如果葉酸不足,內同半胱胺基酸無法順利代謝而推積在體內
血液中高濃度的內同半胱胺基酸便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每一種營養素都有最佳的攝取範圍,低於這個範圍則危險會升高
但因還未發生臨床症狀,因此不容易診斷,也不容易警覺
這個階段成為「邊緣性缺乏」(Marginal deficiency)。
當攝取量長期或嚴重偏低時,缺乏症狀便會逐漸浮現且加重
造成終身不可挽回的傷害,甚至有致命的危險。
以維生素A為例:全世界至少有一億個缺乏維生素A的兒童
因此而失明的兒童至少達25萬人,而其開始的徵兆可能只是眼睛乾澀
夜間勢力較差等症狀。
沒有疾病≠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1946年對健康所下的定義,健康不僅是免於疾病
或虛弱,更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及社會上的完全安寧美好狀態
而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則被稱為「亞健康」 。
1980年前,蘇聯學者布赫曼第一次體提出亞健康(sub-health)這個名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亞健康指的是人體介於健康與疾病間的臨界點
可往好的方向重新恢復健康,也可以往壞的方向發展成疾病
若長期忽視便可能引發健康危機!
從醫學研究調查顯示,約有八成的人是處於亞健康狀態
這與衛生署調查發現八成國人營養攝取嚴重失衡不謀而合。
國人目前飲食最大的問題不是飢餓、吃不飽,而是吃得不均衡
例如:因為蔬果的攝取不夠,而造成維生素B群缺乏等現象。
我必須強調,若已經造成疾病,仍然需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但若是因為飲食不均所造成的營養缺乏
則應該透過平日的飲食習慣來改善。
營養失衡已經提升國人許多疾病的羅患率
因此注重每日的均衡營養、適度運動與良好的生活習慣
都有助於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達到極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