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021751
 ~蕃薯~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忘記~~~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父母子女的緣份(轉貼)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一兆台幣的一堂課(轉貼)
作者: ~蕃薯~ 日期: 2009.02.27  天氣:  心情:
值此近百年來景氣最萎靡不振的時刻,《遠見》雜誌特別與台灣經濟新報(TEJ)合作,從龐大的資料庫當中,整理出27年來下市下櫃企業詳細的財報資料,製作此次價值超過〈一兆台幣的一堂課〉專題。從1982年至今,台灣總共有259家公司下市、下櫃。1980年代,台灣只有4家企業下市;1990年代增加到18家。尤其從2000年到2009年2月,已經有237家企業下市,占了九成比例之高。下市的高峰潮是從200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開始衰退之後開始。這八年多來,景氣指標一直在低檔徘徊,下市家數也愈來愈多。

152家危機下市企業,總資產1.43兆
 
檢視從1982年至今的259家下市櫃公司,共有152家是因為財務危機、與經營不善而下市,其餘107家為非危機下市,包括被合併的公司。152家財務危機下市企業中,下市公司74家、下櫃公司78家。產業別以電子業居多,有45家、建材營造業23家,紡織、食品、鋼鐵則各有15、14、13家。總計這些公司下市前一年的總資產為1.43兆台幣、資本額近5000億台幣,所牽連的投資人數規模龐大。這一堂彙整152家危機企業而成的「下市失敗學」價值超過1.4兆台幣,堪稱是目前亂世中,台灣最昂貴的一門EMBA課程。

中小企業下市多,承受風險能力低
 
分析起來,在台灣要上市必須經過嚴格審查,至少得花兩年以上的準備時間。但遺憾的是,台灣上市櫃企業的壽命普遍不長。以這些下市櫃公司為例,平均上市到下市的時間不到12年,低於12年平均數的家數更有92家,占總家數的60.5%,五年之內就下市的家數也有35家,達23%。為什麼台灣上市公司的壽命如此短暫?這與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型態有關。由於規模小,承受風險能力較低,只要大環境逆轉,企業應變能力稍有不足,或是管理者心術不正,公司很容易發生財務危機而下市。  《遠見》綜合許多學者專家與產業人士、證券分析師等意見,得出以下九大啟示:

啟示1:產業衰退又轉型不順是致命關鍵
 
在危機下市的企業中,有不少是屬於步入衰退期的產業。這種產業別的企業如果無法順利轉型、誤判情事,或找不到下一個利基商品,只有慢慢步上死亡一途。根據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的研究指出,檢視財務危機下市的企業會發現,他們在下市前幾個年度,就已經出現危險訊號。因此管理人必須隨時注意所處的產業環境,儘早應變,才能對付外在的險惡環境。景氣循環股如同雲霄飛車般,可以順勢一飛沖天,但如果誤判情勢,也會一敗塗地。由於產業長期處於榮景,管理者開慣順風車,競相添購機器設備,「等到能源危機一爆發,立即衝擊產業生存,大明化纖也下台一鞠躬,」證券分析師郭海培說明企業沒有危機意識,以及未正視景氣循環的慘烈後果。

啟示2:董監事持股低、質押高是經營警訊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經營者為獲取更多營運資金,會選擇上市上櫃以取得營運資金,但是這也將導致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當股權過於分散,甚至管理者持有極少數股份卻掌控經營權時,很容易做出對企業無效率,或是增加個人財富、權力的徇私決策。這時候應該有適當的監督機制,否則企業負責人的道德風險就會升高。例如,在發生財務危機而下市的公司中,總計董監事持股低於10%的,就有65家,占四成六。另外,在下市櫃公司中,質押率達六成以上的有29家,五成的有37家,質押過半的家數比例高達四成八之高。有這種現象的公司很容易發生人謀不臧的事情。尤其在股市大幅震盪時,董監事質押股票很容易被銀行斷頭,進而影響企業營運而倒閉。

啟示3:當管理者醉心金錢遊戲,容易導致財務危機
 
有不少下市公司其實所屬的產業前景無慮、公司技術與競爭基本面也十分良好,但為何也有不少這類型公司面臨下市命運呢?主要原因就在於管理者不務正業、醉心於金錢遊戲,導致公司發生財務危機而下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東隆五金。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李存修說,「東隆五金本身沒問題,產業前景也不錯,都是大股東行為不檢所造成」。「類似范氏兄弟淘空資產的案例不勝枚舉,大量出現在2000年前後期,」元大投顧協理鄭宗祺分析,這一波的下市公司幾乎都有護盤行為,只要股市低迷不振,就很容易發生淘空資產事件。

啟示4:市場派介入,經營者與狼共舞,公司再績優都會被玩垮
 
不少績優公司老闆原先專注本業,卻被市場派看上眼,未料老闆經不起誘惑也加入炒股行列,導致企業面臨危機。其實過去20年來已有不少企業因為市場派聯手公司派炒作股票,而黯然下市的。這個屢見不鮮的通病實在是企業經理人最應該修的課程之一。以製造螺絲螺帽生產器的同光為例,他堪稱是台灣第一家登報聘請專業總經理的上市公司,經營穩健,1990年時,股價還曾高達400元。但由於業績好,被市場派鎖定為炒作標的。證券分析師郭海培說,「誰知道同光老闆嚐過甜頭後竟興起貪婪之心,也跟著市場派一起炒,等到股價無限下跌,護不了盤時,績優公司也在一夕間被玩垮了。」

啟示5:業績表現不佳,靠粉飾帳面,創造獲利假象
 
另外,還有本業營運不善的公司,管理者會靠美化帳面,以維持外在高成長的假象。一旦謊言被戳破時,也是危機出現的時刻,嚴重者就是下市下櫃。政大副教授吳啟銘指出,動機不良的管理者可以操控會計、財務數字來虛飾財報,藉以維持股價,拿股票換鈔票。他進一步指出,管理者是否粉飾財報,可以從「營運現金流量與稅後淨利」的落差看出一些端倪。如果落差擴大,代表有人為操控,例如塞貨、從事假交易、關係人交易等。

啟示6:存心不良製作假財報,欺瞞世人、掏空資產
 
還有管理者存心不良,一開始就決定造假欺騙。正義食品就是台灣資本市場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上櫃「詐欺」案。負責人及經理人在1994年申請掛牌前就預謀以假財報來矇騙社會大眾,不僅在公開說明書內登載不實財務,虛列高達12.15億元的現金存單,還假造有價值7億餘元的存貨。當捏造行為被揭發後,造成社會一片譁然,最後於1997年下櫃。做假帳雖然是管理者慣用的手法之一,但並不是每一家都可以從財報數據看出端倪,「博達就是做假帳高手,做到根本看不出來,」一位不具名的會計師說。不只電子業,營建業做假帳淘空資產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啟示7:過度運用財務槓桿大幅舉債,小心周轉不靈
 
過度運用財務槓桿,大幅舉債,也是常見的企業下市原因 一。舉債是公司資金的來源之一,但債務利息為每年支出的固定成本,只要景氣轉壞,很容易導致資金周轉不靈,無力回天。因此,承平時期,高財務槓桿可以攻城掠地,但碰到經濟衰退、信用緊縮,也會要人命。檢視152家下市公司當中,其實負債比率大都偏高,而且呈現逐年攀升走勢。下市前一年的負債比高達百分百以上的有62家,簡直就是破產公司,其中以紡織業的展群新科技最不可思議,負債比高達12.48倍。  

啟示8:業外投資失利,可能危及本業
 
過多的業外投資失利,也是企業常見的失敗原因。管理者從事轉投資的目的,不外乎多角化經營與分散風險,但隔行如隔山,轉投資風險高,常常危及本業的生存。德信投信總經理儲祥生分析,「很多企業主錢一多,心就變大了,也忘了我是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太電,前董事長孫道存為人海派,交友廣闊,朋友介紹就投資,總計投資案高達數十項,等到金融風暴一來,連老資格的太電也躲不過下市噩耗。「投資失利就像無底洞,企業很容易被拖垮,」吳啟銘分析。

啟示9:任意擴充本業,常走上產能過剩或關廠之途
 
在這152家下市企業中,也不乏大規模擴充本業而導致下市的案例。擴充本業雖然可以快速收到經濟規模的效果,但若對產業預判錯誤,失去市場靈敏度,過度擴張也可能導致產能過剩、產品滯銷等問題,嚴重者導致公司消滅。大穎、峰安、美式家具都是大規模擴充的例子。郭海培指出,經營企業不是在賭博,任何擴充計畫或轉投資都要經過審慎評估,否則會招來全盤皆輸的命運。




能夠全部看完~~~也真的算厲害的了~~~
標籤:
瀏覽次數:121    人氣指數:6901    累積鼓勵:33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忘記~~~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父母子女的緣份(轉貼)
 
住戶回應
 
時間:2009-03-01 14:10
她, 36歲,台中市,學生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9-03-01 14:10]:

沒看完~~很正常~~~

看完的才有點怪怪的~~~呵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