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23479
 小朱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其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他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其他
作者: 小朱 日期: 2017.02.06  天氣:  心情:
陪伴孩子面對自然或合理的結果
父母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陪伴孩子面對自然或合理的結果
綠豆粉圓爸的這番說法,令我拜服。讓孩子面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是我常談到的事。但是把我所謂的後果,分成自然或合理結果,這講法更是清楚多了。
如果孩子清楚意識到行為的結果對他有好處,來自父母的鼓勵就算消失了,孩子也會試著去做,這是我常談到的自然增強物。相反地,如果自然或合理的結果,能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對自己沒好處,那孩子通常會停止這樣的作為。
不過,這種說法在理論上會有些難處,像是孩子對於好處或壞處的知覺能力不夠(就算經過大人多次說明也認知不清),或者即便孩子明知對自己不好,但又抗拒不了誘惑。這時候,評估孩子無法承擔有害後果,還是得要大人介入,親子衝突難免會出現。
尤其像我們在臨床上面對的狀況,常常是即使父母已經多次介入,即使孩子知道對自己很不好,卻意志力薄弱,集親子雙方之力也難改善,像是網路成癮、毒品。這時候,醫療或教育介入,就可能有其必要性。
我很喜歡綠豆粉圓爸把結果跟處罰分開來談,特別用是否有邏輯關係,講得相當清楚。這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處罰的使用,而改以陪伴孩子面對自己行為的結果,會更有教育意義。讓我們趕快來拜讀,跟綠豆粉圓爸學習。
以下文字摘自《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已獲得出版社授權,跟各位朋友分享!
--------------------------------------------
陪伴孩子去面對行為的結果
也因為行為有「目的性」,因此如果某個行為達不到目的,人類就會改採另一個行為;也就是說,如果某個行為可以達到目的,人類就會延用下去。
我認為「行為→結果→經驗→選擇→行為→」是一個循環,例如:孩子躺在地上哭(行為),就可以得到玩具(結果),有了這樣的經驗,那麼下次孩子一定會直接從躺在地上哭開始(選擇)。
因此我們要降低行為當作工具或手段的機會,就是要「陪伴孩子去面對行為的結果」。
每種行為都會產生相對應的結果,不需人為安排,這叫做「自然結果」,例如:孩子選擇午餐吃很少,然後下午兩點就肚子餓,這是自然結果。父母要盡可能地讓孩子去面對孩子的選擇、決定的行為,而衍生的自然結果,不要干預或破壞(例如:餵孩子吃飯、或讓孩子吃點心)。唯有讓孩子面對行為的自然結果,才有可能讓孩子練習為自己負起責任。
而「合理結果」則是在我們無法面對自然結果時,就必須用合理的邏輯性來設計的行為結果。例如:三歲的孩子過馬路不牽手、也不看紅綠燈、想衝就衝,自然結果是會被車撞,父母無法面對,因此我們必須設計「合理的邏輯性」,像是過馬路必須手牽手、沒有牽手就不能過馬路。合理結果必須是有直接關連性的,像是沒有牽手就不能看電視,這兩者沒有關連,所以是處罰而不是合理結果。
在教養改變的初期,我們不建議父母使用合理結果,因為自己和孩子,都很容易誤判為處罰。而是先從大量的「自然結果」著手,讓孩子大量有為自己的食衣住行做出決定,然後再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機會。
「父母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陪伴孩子面對自然或合理的結果」,父母必須要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對,而不是要求孩子獨自去面對,或是有「冷嘲熱諷、我就是要你好看」的心態,否則就算結果再合理,在孩子的心中仍然會判定為處罰。
標籤:
瀏覽次數:56    人氣指數:56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其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他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