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23479
 小朱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其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他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其他
作者: 小朱 日期: 2017.05.01  天氣:  心情:
需要自我的理由

跟一群朋友聊到需要「自我」的理由,其實這是我們社會亟待轉型的觀念。一般來說,「自我」在傳統中不是一個特別好的詞,講一個人「很自我」,常跟「自我中心」,或者「自私」連在一起。
在古代,皇帝會不希望臣民想太多,用愚民政策,讓百姓不要作亂,以免自己的皇位不保。在傳統家庭,家長會不希望孩子的自我太清楚,一切以父母的想法為依歸,以父母的心情為心情,方便父母管理、塑形。
所以壓抑別人的自我(但想偷偷或光明正大地保有自己的自我),在如此的邏輯脈絡下,變成了各種道德論述的背景。用崇高的理由,讓人甘願犧牲,成了某種操弄與利益自己的手段。
然而,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要把自我探索得清楚,需要權威者扶持。要提供可能性、相關資源,孩子如果跌倒了,還得要安撫擦藥,讓孩子有能力再出發。也就是說,鼓勵孩子去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在各方面可能有什麼能力,對世界產生許多看法,這些有可能讓權威者在跟孩子相處上更勞累,似乎形成了一種權威者扶持孩子發展自我的阻力。
不過,讓孩子清楚自己的自我,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將來更適應社會,有機會獨立與自律。回到內心來說,更是希望我們透過認識自己,達到情緒穩定,進一步能跟身邊的人和諧相處。
一個人,如果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就能為自己而追求。這樣的追求,動力十足,也更有機會樂在其中。一個人能具體地把自己的好惡表達出來,這就是一種人際界線的設定,容易讓對方了解,減少碰撞與摸索的時間,在親密關係中更知道該怎麼相互配合。
相反地來看,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許只能讓自己活在別人口中,盡可能去符合他人的期待。可是,儘管不去探索,人性不會因此消失,這個人如果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容易感覺空虛。
一個人常連自己的喜好,都沒辦法表達清楚。那在親密關係中,就容易被踩到地雷,對方就算想刻意討好,也不見得摸得清楚方向。像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鮮花,也不是東西昂貴就好,這都依不同的個人而定。
沒有扶持孩子發展自我,親子關係會變得型式。或許我們過去沒機會發展自我,但藉著跟孩子探索他的自我,家長常常也能重新把失落的自我拼接起來,甚至陪著孩子重新回到自己的童年,進行某種修補。
親子關係是修行的好地方,其中,促進孩子對自我的覺察,是一個很值得努力的方向,能同時利益家長與孩子。
標籤:
瀏覽次數:76    人氣指數:76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其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他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