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279914
 小葉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減肥不思議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這禮拜去高雄!!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讀書與生活
作者: 小葉 日期: 2007.11.17  天氣:  心情:
[:))] [:))]讀書與生活 [:))] [:))](賴英照先生之專題演講摘錄)


讀書的樂趣 [:))]
古今中外有許多享受讀書樂趣的人,林語堂便極為推崇李清照和她的先生趙明誠。他們兩夫婦的生活並不寬裕,但是卻相當喜歡買書,甚至把衣服拿去典當,來買些碑帖把玩。兩個人還常泡著茶,聊起歷史典故,便指說這是出自何書的何卷何頁第幾行,看誰能先答出便可喝茶,然而首先說中的人因為太高興,常常笑得把茶給灑翻 。
高希均教授說,「讀書是一種最令人神往的生活方式」,李清照的例子是很好的註腳。事實上,林語堂堅信「天下讀書成名的人,皆以讀書為樂」。 梁啟超也提倡「無所為而為」的讀書趣味主義。
但是對於許多為考試、為學位而寒窗苦讀的人,李‧趙那種境界,也只能心嚮往之。梁實秋說 ,考試是「必要之惡」;果如此,讀書豈不成為「必要之痛」?如何引起動機,激發學習的樂趣?如何以有效的方法讀書,並加以運用以提昇工作效率,常常是企業經營者、老師和家長的重要課題。

一本書就是一把通往高樓的鑰匙 [:))]
歷史學家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在「人類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 )序文中,曾自述他的一段童年往事:十二、三歲的時候,有一天跟隨舅舅進入聖羅倫斯教堂的樓梯間,裡面漆黑幽暗。舅舅點亮臘燭引路上樓,辛辛苦苦不知爬過多少級樓梯,突然大放光明,陽光自窗外透射進來,街上的塵囂悠悠傳來,竟顯得格外悅耳。繼續往上爬,又是一片黑暗,樓梯更加陡峭﹔正在氣喘吁吁之際,又見窗外亮光。如此周而復始,最後兩人到達塔樓的頂端,陽光普照,豁然開朗。小房龍俯瞰街景如積木玩具,極目遠眺四方,鹿特丹的大千世界盡收眼底。那種喜悅,讓他心靈顫動,觸發他一生學習與創作的動機。
小房龍的經驗,讓人想起邊塞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種登樓遠眺的嚮往,是人類知識的主要根源,也是成就大學問的基本動力。

讀不懂,就一讀再讀 [:))]
想要登樓遠眺,當然也要有好的方法。你可能會碰到又厚又硬的大書( 英文叫tough tome),讀了幾頁,實在難以下嚥。我過去在就讀法律系時,總會在寒暑假的時候,先把下學期要讀的書買來,依照書的厚薄以及難易的程度,排定功課表做為讀書計畫。每天照表念書,但因為是自己念,有些書讀起來便十分吃力,再加上正值長假期間,也沒有老師同學可以問,使我有一段時間,因為進度停滯不前而深感挫折。最後我只得硬讀下去,整個讀完,再回過頭來重讀一遍。重讀一遍的過程較之初讀順暢許多,因為先前在第三章難以理解的部分,可能只是順帶提到,真正完整的介紹是放在第六章,在已經明白第六章的內容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第三章便不覺困難。這個方法和亞德勒教授的看法不謀而合。亞德勒教授(Mortimer J. Adler)主編過幾套大部頭書,包括一套五十四卷的「西方的鉅著」(The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952)。他教人讀大部頭硬書的方法很簡單:堅持下去,從頭到尾把它讀完。由於內容繁複,一部大書的章節安排不一定都能由淺入深,由易轉難。堅持讀完第一遍,再回頭讀第二遍的時候,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八面受敵 [:))]
要徹底讀懂一本書,只讀一遍往往是不夠的。蘇東坡貶居黃州時期,姪女婿王庠及許多門生都來請教讀書的方法。東坡告訴他們,孫子兵法有「我專而敵分」的戰法,當敵人向你八面圍攻,切不可八面回擊,要集中精兵專攻一面,才能各個擊破。以漢書為例,書中有地理、藝文、人物、官制、兵法、治術等等各種學問,一次讀過很難融會貫通,只能一次集中研究一個層面的問題,反復研讀。又如《三國演義》,它裡面有很多軍事、謀略、政治,宗教、人文、地理的故事,內容如此豐富,層面如此多元,不可能一次把每一層面都讀精讀通。所以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可以完全看軍事,第二次的時候,完全看謀略,第三次的時候,完全看地理……等等,這樣讀個幾遍之後,便可以把一本書摸得滾瓜爛熟。這就是八面受敵法 。朱熹也教導他的學生用這種方法讀書。


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 [:))]
事實上,要能順利退敵,常常需要外援。王安石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光讀漢書,無法全盤瞭解漢書。如果有漢書註(唐、顏師古)、漢書補註(清、王先謙)的幫忙,一定大有助益;所以要善用參考書,文史如此,財經、法政、科技的學問亦莫不如此。根據胡適之的研究,達爾文研究生物演進的道理超過三十年,但始終想不出一個簡單貫串的說明。有一天他無意中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忽然頓悟生存競爭的原則,一部破天荒的鉅著,於焉誕生。
如果真的還是讀不懂怎麼辦?朱子詩云:「書冊埋頭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有時候放下書本,到外頭走走,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領悟。當然,這不能做為「兩天打魚,三天曬網」的藉口。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
我有一段時間對佛經很有興趣,便到書店找了一些書來看,當我讀過一些佛經之後,回過頭來讀唐宋八大家的詩書文,頓覺豁然開朗、別有一番領悟,因為那個時代的文人的作品,都帶有非常濃厚的佛學味道。譬如韋應初拿石頭和水做比喻:「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水和石頭,本性都是安靜的,但飛瀑流泉撞擊石頭的聲音,卻是「雷轉空山驚」。三百年後,蘇東坡以手跟琴弦來做譬喻:「若言弦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首詩講的其實就是緣起性空,因緣合和的道理。事實上,東坡的赤壁賦也充滿了佛理;透過佛經更能深刻領悟唐宋大家的文章。
胡適之勸人讀書不但要精,而且要博 ,他說:「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專門學問。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覽。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惟他獨尊,無人能及。他用他的專門學問做中心,次及於直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間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不很相關的各種學問,以次級毫不相關的各種泛覽。這樣的學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因此,他認為讀書的目標應當是:「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 [:))] [:))] [:))] [:))]無關對錯,見解不同 [:))] [:))] [:))] [:))] [:))]
博覽群籍的時候,常會發現同一件事,不同的作者會有不同的觀點,同一個作者,不同的時間,也常有不同的看法。譬如我們讀文史考證訓詁之類的書,便可以見到,許多人的注在看法、見解上皆不盡相同。胡適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回到北大教書之後,有一段時間曾經不斷鼓吹杜威的實證主義: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換句話說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法律書常有甲說、乙說、丙說,眾說紛紜。我們先看一則小故事。話說孔子到東方遊歷,有一天看到兩個小童在爭辯。孔子駐足傾聽。
小明:「早晨剛出來的太陽離我們近,愈到中午離我們愈遠。」
小華:「不對。中午的太陽近,早上的比較遠。」
小明:「早晨的太陽有車蓋那麼大,中午的太陽像盤子一樣小。東西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當然是早晨的太陽比較近。」
小華:「錯了。早晨的太陽涼涼的,愈到中午愈熱。東西近的時候熱,遠的時候涼,所以是中午的太陽比較近。」
兩小童齊聲問孔子,誰對誰錯?孔子竟也答不上來。惹得小孩大笑:「您老不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嗎?」﹝晉‧張華:博物志﹞
 如果小明和小華是法官,對於同一個案子,會不會有相同的判決?如果不同,如何分辨誰是誰非?
有人一定還記得鄧元貞案。鄧先生於一九四○年在福建與陳姓女子結婚;隻身來台後,於一九六○年在台中與吳姓女士結婚,膝下有子女三人。元配後來從大陸跑到台灣訴請撤銷鄧元貞與吳女士的婚姻關係。當時的民法第九八五條規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第九九二條規定:「結婚違反第九八五條之規定者,利害關係人得向法院請求撤銷之。但在前婚姻關係消滅後,不得請求撤銷」。這裡所說的「利害關係人」,當然包括元配在內,而且這項撤銷權,不設除斥期間,元配隨時可以行使撤銷權。這些規定的用意,在於維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理由十分正當。最高法院於是依法判決元配勝訴。鄧先生和吳女士近三十年的婚姻關係,一夕之間消失,膝下兒女也變成非婚生子女。這種情境,真是情何以堪!
鄧元貞不服氣。他把希望寄託在司法院大法官身上。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三日他正式聲請解釋;同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法官作成解釋,宣告鄧、吳婚姻關係不能撤銷。大法官說,民法第九九二條固然是維持一夫一妻婚姻關係所必要,並未違反憲法,但是「國家遭逢重大變故,在夫妻隔離,相聚無期之情況下所發生之重婚事件,與一般重婚事件究有不同,對於此種有長期實際共同生活事實之後婚姻關係,仍得適用上開第九百九十二條之規定予以撤銷,嚴重影響其家庭生活及人倫關係,反足妨害社會秩序」,因此不能加以撤銷。(司法院釋字第二四二號解釋)
就法律邏輯而言,最高法院的判決並沒有錯。民法規定不得重婚,否則利害關係人可以訴請撤銷。鄧元貞重婚了,元配訴請撤銷,最高法院依法判決,何錯之有?但是大法官的解釋,顯然跳脫了實定法三段邏輯的窠臼,另闢蹊徑,以實現心中的公平正義。法律的目的,不就是實現公平正義嗎?
事實上,判決歧異的現象,古今中外皆然。面對這種現象,有人認為當然,有人卻深惡痛絕。在西洋法制史上,十八世紀末葉的普魯士王朝,曾經進行一項實驗。一七九四年菲特烈大帝頒布有名的普魯士民法典(Allgemeines Preussisches Landrecht),條文超過一萬六千條,比拿破崙法典的二千二百八十一條多了七倍。「民法典」鉅細靡遺的規範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法官只能機械的適用法條,嚴禁解釋法律,否則法官也要接受嚴厲的處罰。
但是,一萬六千多條的法律,顯然也無法預知大千世界的各種現象。菲特烈大帝的實驗,很快就證明失敗了。法官終究要解釋法律,判決分歧的現象還是不可避免。
蘇東坡說的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何姆茲(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1841-1935)也說:「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The life of the law has not been logic; it has been experience.﹞所謂經驗,就是一般所說的價值判斷。同樣的法律,同樣的事實,用三段邏輯加以推演,常常可以得到兩個以上的結論;而且這兩個結論還相互衝突,南轅北轍。但判決主文只能選擇其一,這種選擇的過程,已經超越邏輯推演的層次,而進入價值判斷的範圍。
由於生活經驗不同,法官對事對物的看法也會不同。法院的判決,常常是以邏輯的外衣,反映法官的人生經驗,表現對事物的價值觀。邏輯並非主導判決的因素,自然也不是法律生命之所繫。這便是司法的本質,也是訴訟當事人必須面對的現實。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法學教育不能只是訓練學生的法律技巧;它還必須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如果一個法律人沒有正義感,無論他的法律技巧如何出類拔萃,如何期待他能實現公平正義呢?這大概也是當今法學教育必須努力補強的地方。

工作是一本大書 [:))]
一般說來,我們的學識大多得自於師長以及書籍;但是不可否認,也有許多知識是來自於工作的經驗。就以我為例,我所從事的每一項工作,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譬如颱風的問題,我在民國八十五年擔任副省長時,因為賀伯颱風所造成的重大災情,曾經前後忙了一個月,跋山涉水到全省各處去了解災情,從事各項緊急搶救及災後復建的工作。擔任行政院副院長之後,從象神颱風到新航空難,到潭美、桃芝、納莉颱風,無一不是考驗,也無一不是學習的過程。這些救災的知識,也許已經在書本中講了很多,然而對我來說,那種實務處理經驗是很有用的。工作其實是一個很值得我們珍惜的學習機會。

空出時間,作真正需要做的事 
忙迫的生活中,如何有空讀書?林語堂先生當年寫「生活的藝術」,積極傳揚恬淡閒適的生活方式,曾經引起過慣匆忙生活的美國人很大的興趣,書一出版,便洛陽紙貴,膾炙人口。林語堂說:「懂得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更懂得不去做不需要做的事情,這便是人生的智慧。」(Besides the noble art of getting things done, there is the noble art of leaving things undone. The wisdom of life consists in the elimination of nonessentials. )
兩千多年前,老子就指出:「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我們拿陶土來做杯子,杯子有用的部分,不是它外面那一層實體,而是中間空的部分,因為它可以裝水。我們今天聚在這裡分享讀書之樂,房子對我們有用的部分,也不在於四周牆壁或屋頂,而是中間這空的部分。時間必須先空出來,才能加以有效利用。因此,懂得把時間空出來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利用時間的人。
在各位匆忙的生活當中,假定能夠想想林語堂的話,想想《道德經》這些充滿智慧的語言,讓我們的生活空間大一些,讓我們人生的空間寬廣一些,我想應該也是值得我們在讀書與工作需要兼得的時候,可以思考的一個方向。


註1:李清照如此自述他們的讀書生活:「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收藏既富,於是几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日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註2: 東坡在信上寫道:「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只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倣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是賴英照先生演講稿之摘錄,是偶然於網路上看到,
覺得其講稿有把林語堂先生的<論讀書>一文的重點稍稍提點出來,
本想把<論讀書>此文也po上來,但奈何無法搜尋到網路資料,
若是讓我把全文打完,可能會手殘[:|],最主要是實在很費時間啊~~~
所以就原諒小女子偷懶,把某人的講稿拿出來用了(也許有人知道他是誰,請放下偏執,欣賞欣賞)
另外必須闡明一點,此文我偏重的主題是論讀書一旨,雖然也將法律的資料一併放上來,
但我只強調一句話「無關對錯,見解不同」,其它不看也無所謂!

最近腦中時生空泛感,忘記了最原始的初衷,因此把<<讀書的藝術>>一書拿出來重溫~~
也重新點燃了讀書的樂趣與方法,雖沒辦法把整把書分享給大家,但心情之愉悅足以感染之!
再次讀林語堂先生的文章更有新的見解,十分值得一看再看,不過本人文學造詣不好,有時也為其言所惑?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
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張潮

近日因有要事繁忙,因此較少上來回覆,對寓友感到 [:(] [:|] [X(]

最近有部電影,讓我很想去戲院觀看---「珍愛來臨」[:%%]
標籤:
瀏覽次數:553    人氣指數:18233    累積鼓勵:884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減肥不思議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這禮拜去高雄!!
 
住戶回應
 
時間:2007-11-18 10:07
他, 56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